返回

一战,二战风云

关灯
护眼
第2章 阿拉曼战役: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转折与沙漠绞杀战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

- 英军第7装甲师突破意军防线(意军第20军崩溃,3万人投降),迂回到德军后方,切断其退路。</br>

- 隆美尔因燃油耗尽(仅剩30辆油罐车)和兵力枯竭(可战坦克不足30辆),于11月4日下达撤退命令,德意联军沿利比亚海岸向西溃退,英军展开追击,至11月12日推进300公里,收复马特鲁港。</br>

四、战役结果:轴心国的北非霸权终结</br>

类别 德意联军损失 英军损失</br>

人员 伤亡+被俘5.5万人(德军1.5万,意军4万) 伤亡1.35万人(阵亡2400人)</br>

坦克 损失320辆(德军210辆,意军110辆) 损失500辆(多为轻伤可修复)</br>

火炮 损失1000门 损失100门</br>

战略成果 被迫向西溃退1200公里,北非主动权易手 控制阿拉曼,为收复利比亚奠定基础</br>

五、战略意义:北非战场的“斯大林格勒”</br>

1. 军事层面的转折点</br>

- 此战彻底摧毁德意联军的装甲精锐(德军第15装甲师仅剩10辆坦克),使其丧失发动战略进攻的能力,北非战局从“轴心国推进”转为“盟军反攻”。</br>

- 蒙哥马利的“稳扎稳打”战术(集中优势兵力、确保后勤、步坦空协同)成为沙漠战的范本,终结了隆美尔“机动突击”的神话。</br>

2. 地缘政治的连锁反应</br>

- 保护了苏伊士运河和中东油田(占英国石油进口的60%),避免大英帝国“生命线”被切断。</br>

- 与同期盟军“火炬行动”(1942年11月8日登陆北非西海岸)形成东西夹击,德意联军陷入两线作战,最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投降。</br>

3. 心理与宣传层面</br>

- 丘吉尔称“阿拉曼战役前,我们从未获胜;阿拉曼战役后,我们从未失败”,极大提振了反法西斯同盟士气。</br>

- 隆美尔的溃败打击了轴心国信心,意大利国内对战争的不满加剧,为1943年墨索里尼倒台埋下伏笔。</br>

六、经典瞬间:沙漠中的胜负手</br>

- “隆美尔的燃料困境”:战役期间德军日均燃油消耗需300吨,但实际仅能获得50吨,11月3日隆美尔在电报中绝望写道:“没有燃油,我们将被歼灭。”</br>

- “谢尔曼的优势”:英军新型“谢尔曼”坦克(75mm主炮、厚装甲)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,对德军III号坦克形成碾压,单车击毁比达3:1。</br>

阿拉曼战役以其“以少胜多”(英军伤亡比1:4)的效率和决定性成果,成为二战北非战场的“生死分水岭”。这场沙漠中的钢铁对决,不仅摧毁了轴心国控制地中海的野心,更为盟军反攻欧洲开辟了“南方跳板”,在二战史上留下了“沙漠绞杀战”的不朽篇章。</br>

喜欢一战,二战风云请大家收藏:()一战,二战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