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雾像融化的白银流淌在山谷间。楚云飞站在观察哨里,举着望远镜的手纹丝不动。镜头里,日军第36联队的士兵正在三公里外的山坡上构筑工事,那些土黄色军服像癣疾般斑驳在山体上。</br>
"团座,前沿观察哨报告,日军又向前推进了五百米。"孙铭递上刚收到的电报,纸张上还带着通讯兵掌心的汗渍。</br>
楚云飞接过电报,指尖在"配备四门九二式步兵炮"的字样上顿了顿。这种70毫米口径的火炮射程远超晋绥军装备的迫击炮,是块难啃的硬骨头。</br>
"命令三营后撤到第二防线,把第一道战壕让给他们。"楚云飞突然说道。</br>
孙铭愣住了:"团座,这..."</br>
"执行命令。"楚云飞的声音像淬过火的钢,"另外,让工兵连在撤退前,''不小心''落下点东西。"</br>
两小时后,日军侦察兵在废弃战壕里发现了一个皮质地图筒。当佐藤大佐展开那份标注着晋绥军火力点的作战地图时,刀疤纵横的脸上露出狞笑。他并不知道,地图上每一个机枪阵地的位置都与实际相差五十米——这个误差在山区作战中足以致命。</br>
团部会议室里,烟雾缭绕。楚云飞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画了道弧线:"日军下午就会进攻,主攻方向是这里。"铅笔尖点在反斜面的洼地处。</br>
方立功推了推眼镜:"团座为何如此肯定?"</br>
"因为那是我告诉他们的。"楚云飞嘴角微扬,露出罕见的狡黠。军官们哄笑起来,紧绷的气氛为之一松。</br>
只有方立功注意到,团长说这话时,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脖颈处的疤痕——这是楚云飞思考时的习惯动作。自从那次"重伤痊愈"后,这位团长的战术越发神鬼莫测,有时甚至能预判日军三天的行动。方立功在给阎长官的密报中写道:"楚氏用兵如神,恐非常人可及..."</br>
正午的烈日炙烤着阵地。楚云飞亲自来到前沿,检查反斜面工事的伪装。士兵们用新鲜树枝覆盖射击孔,远处看与普通山坡无异。这种在现代战争中常见的战术,对此时的日军却是致命陷阱。</br>
"团座,您看这个。"赵二虎猫着腰过来,递上个铁皮罐头盒。盒底刻着奇怪的符号,像是某种密码。</br>
楚云飞瞳孔微缩——这是日军特种部队的标记。前世在军事博物馆见过类似的展品,是二战时期日军"挺进队"用于敌后破坏的暗记。</br>
"通知幽灵小队,今晚加双岗。"楚云飞压低声音,"特别是兵工厂和水源处。"</br>
回到团部时,兵工厂传来好消息:第一支仿制冲锋枪组装完成。楚云飞立即赶往山坳里的秘密作坊。老技工赵铁柱双手缠着绷带——上次试制时炸膛留下的伤——却满脸兴奋地捧着新枪。</b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