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辽宁省西南部,辽东湾西岸的“辽西走廊”中部,有一座融合历史古韵与现代活力的城市——兴城。它东南濒临渤海,东北倚热河丘陵,与葫芦岛市连山区、龙港区相邻,西南隔六股河与绥中相望,西北同建昌接壤,全市总面积2103.3平方千米 。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,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</br>
一、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</br>
兴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,仙灵寺、狐仙洞、兹毛山等古遗址的发掘,证实了那时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。</br>
殷商时代,兴城属孤竹国地;西周为燕北部山戎徒河地;战国时归属于辽西郡地。秦统一六国后,兴城隶属幽州辽西郡的柳城、徒河、海阳三县分辖,后归辽东属国所辖。东汉末年,境地被乌桓占据,直到建安十二年(公元207年),曹操率军大破乌桓和柳城(今朝阳市南),此地才被收复。</br>
三国时期,兴城隶属魏昌黎郡宾徒县;西晋时为幽州昌黎郡徒河县地;东晋十六国时,属燕平州(治所今朝阳市)昌黎郡(治所义县);南北朝时,属北魏营州柳城县,后属瑞州柳城、来远两县分辖。</br>
唐朝末年,兴城陷于契州。辽代在今兴城河中、下游流域设置严州,辽圣宗统和八年(公元990年),设兴城县(治所桃花岛郡今钓鱼台街道海口),这便是兴城名称的最早由来。金时,兴城属北京路(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)。元时兴城废县,地属锦州和瑞州分辖。</br>
明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宁远卫,当时的宁远卫城是明在辽东的军事指挥中心,也是遏制清军入关的重要屏障。着名的“宁远大捷”就发生于此,明政治家、军事家袁崇焕驻守此城,以不足两万人兵力击败努尔哈赤的进攻,重创清军,极大地振奋了明军士气,也拖延了明王朝灭亡的时间。这场战役不仅彰显了兴城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,其蕴含的坚韧抗争精神,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中。</br>
清代撤卫建州,康熙三年(1664 年),废卫建州,东割塔山,西并前屯,为宁远州;光绪二十八年(1902 年),六股河以西设绥中县。1913年(民国二年),宁远州改为宁远县;1914年1月,因与山西、湖南、甘肃、新疆等省之宁远县重名,乃沿用辽时之名改称兴城县,初隶属奉天省,后隶属锦州省。</br>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为兴城县,隶属辽西省,后改属辽宁省。1986年12月,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兴城县设兴城市(县级),由省直辖,后改由葫芦岛市代管。</br>
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兴城见证了多个民族的融合与交流,中原文化、游牧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、相互影响,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风格。从建筑风格到民俗传统,从语言习惯到饮食文化,都能看到不同文化元素交织的痕迹,这也使得兴城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、独特。</b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