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揽胜:走遍神州总攻略

关灯
护眼
第4章 长春市《二道区》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在东北大地的中心,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的东部,坐落着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区——二道区,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、独特的文化脉络。</br>

一、区域概况</br>

二道区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,其位于东经125°21′24″至125°27′12″,北纬43°50′60″至43°57′36″之间 。它东与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接壤,西靠伊通河东岸,南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区、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接壤,北与宽城区、长春新区、长春经济开发区北区、九台区东湖镇接壤。目前,二道区直接管辖区域面积为90.87平方千米 ,在这片不算辽阔却充满活力的土地上,生活着许多居民,他们在此安居乐业,共同描绘着二道区的发展蓝图。</br>

二、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</br>

二道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,那时长春聚落初步形成,名为宽城子。在宽城子东边有条伊通河,1825年(清道光五年),长春厅衙署从新立城迁至宽城子。1865年(清同治四年),宽城子开始筑城,城墙四周共有9个城门,南门叫全安门,南门外便是伊通河,河东岸与全安门隔河遥遥相对的是荒凉的河滩地和水泡子。当时,人们习惯把伊通河称为头道河,而把二道区境内与伊通河平行的另一条小河称为二道河子。这便是“二道河子”名称的由来,也为后来二道区的得名埋下了伏笔。</br>

二道区地域形成于沦陷时期。1934年伪新京特别市在伊通河东岸设和顺区、东站区、东荣区等 。其中,和顺区这个名字与二道河子息息相关,当年沿二道河子河岸边有条街叫顺河街,后来顺河街慢慢叫成河顺街,再后来又演变为和顺街,和顺区即因和顺街而得名。国民党统治时期,继续沿用和顺区这一称呼。当时二道区形成初期的范围是:南至岭东路,北至长春东站,东至乐群街,西至伊通河畔 。据说因这一区域呈半面形,所以也叫“一面街”(指今临河街一带),二道区街路名中“条”的由来,便是从一面街开始的,如临河街以东的第一个胡同叫“临河一条”,依此类推到临河八条。</br>

在沦陷时期,二道区是典型的中国人居住区,其最初规划呈“井”字形,纵、横各个单元相通,每个单元依靠一条街。但当时居民房屋低矮拥挤,城市基本设施极差,又地处伊通河东岸低地,城区长期受夏季洪水和地下水位过高的困扰。而且,日本在二道河子推行殖民统治,对每一条街路都冠以殖民主义名称,如“和顺”是顺利推行大和民族奴役满洲的简称;“东盛”是东亚兴盛的简称;“民丰”中“民”指大和民族,“丰”是侵略奴役之丰;“信和”是信奉大和民族的简称(解放后改为福安街);“乐土”是王道乐土的简称(解放后改为乐群街);“圈道”(解放后改为环城路)是大东亚共荣圈的简称 ,还有类似东亚共荣的东荣大路、东荣大桥等,这些都深深烙印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和奴化东北的政治野心。</br>
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