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揽胜:走遍神州总攻略

关灯
护眼
第7章 吉林市《桦甸市》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桦甸市,这座地处吉林省东南部的城市,宛如一颗未经雕琢却散发着独特光芒的珍宝。它坐落于龙岗山脉北侧,第二松花江上游,与敦化、靖宇、抚松、辉南、磐石、永吉、蛟河等地相邻,幅员面积达6624平方公里,在吉林省众多县市中,占据着一片广阔而独特的地域。</br>

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</br>

桦甸是古肃慎部族的故土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,肃慎族在此繁衍生息,他们以渔猎、采集为生,创造了早期的地域文化。</br>

唐玄宗开元元年(713年),粟末首领大祚荣受唐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、忽汗州都督、渤海郡王 ,渤海国自此建立。大祚荣的子孙沿袭唐朝典制,在辖境内完成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余县的建置,使渤海国成为辽东盛国。当时,辉发河故道南岸的苏密甸子(粟末的音转)因地处冲积盆地,地势平坦开阔,又近山傍水,成为“水陆之要冲”,渤海国在此设长岭府治,领瑕、河二州,并建有具备府治规模的苏密古城(即那丹佛勒城) ,桦甸也因此成为渤海王朝长岭府属地。在这一时期,桦甸受到中原文化与渤海文化的双重影响,农业、手工业得到发展,城市建设初现规模,文化艺术也逐渐繁荣起来。</br>

明朝初期,桦甸为建州女真属地,受辽东三万卫指挥使司管辖。永乐四年(1406年),在今蚂蚁岭附近设置马英山卫,永乐七年(1409年)以后,归奴尔干都指挥使司管辖。明朝中叶(1500年)以后,这里成为女真衲音部和辉发部的居地。这一时期,桦甸的女真部落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,逐渐吸收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,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,部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更加频繁。</br>

清朝时期,世祖顺治元年(1644年)入关后,将东北视为清朝发祥地。圣祖康熙十六年(1677年)加封长白山,定为祀山,并将周围地域划为围场采贡封禁地,桦甸也在封禁区内。嘉庆时(1796 - 1820年),桦甸分辖于吉林厅和伊通河分防巡检。为看护封禁地,清政府在桦甸设置了富尔岭、四道沟、色勒萨穆钦河、法别拉、辉发河、三道沟等卡伦。直到光绪二年(1876年),桦甸才首开封禁。光绪八年(1882年),设吉林分巡道,吉林厅升为府,桦甸属吉林分巡道管辖府,下设伊通州,官街和大、小箕等较大的居民点划归伊通州管辖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磐石设县,接管伊通州所辖桦甸境内各地。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(1907年12月28日),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东三省将军事务徐世昌、副都统衔署理吉林巡抚朱家宝上奏朝廷,请求在桦皮甸子设县,同年十月二十六日(1908年1月29日)清廷批准立县,定名桦甸,划吉林府东南境,磐石县西境归桦甸县管辖,桦甸建县后,归吉林省管辖。清朝时期,随着封禁政策的变化,桦甸逐渐有了更多的人口迁入,农业、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,形成了一些较大的村落和集市,中原文化在桦甸得到更广泛的传播,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。</br>
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