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深圳玻璃厂打工记

关灯
护眼
第910集:晋升机制实施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刘好仃把平板往桌上一放,屏幕还亮着圣保罗发来的邮件。小周站在旁边,手指悬在键盘上,等他发话。</br>

“操作口诀能算分,那就能算晋升资本。”刘好仃说,“咱们不是评职称,是评谁真能带人、真能解决问题。”</br>

王姐翻开蓝皮本,纸页已经有些卷边:“上回薪酬试点,技术手稿进了系统。现在要动晋升,得先把规矩立明白。”</br>

老张从财务室赶来,手里夹着一叠报表:“人事科那边说了,晋升必须走老流程——工龄够、空岗有、考核过。你们这‘手稿换资格’,听着像积分换鸡蛋。”</br>

“可陈师傅带出来的徒弟,现在能独立控温了。”小周调出一段视频,“他没证,但活儿比谁都硬。”</br>

刘好仃点点头:“那就把‘干得出来’变成标准。咱们不破规矩,咱们补一条新路。”</br>

三人围在会议桌前,开始搭框架。绩效看数据,服务看年限和带徒记录,技能这块,得有个硬杠杠。最后定下:提交三份以上被采纳的技术文档,或连续两年指导新人通过上岗考核,可视作具备“技术指导岗”申报资格。</br>

王姐在本子上画了个阶梯,底下是“绩效+服务”,中间是“技能贡献”,顶上写着“岗位晋升”。她没说话,但笔尖在最后一级多停了两秒。</br>

文件刚打印出来,人事科长就来了。他站在门口,没坐下:“手稿能加分,我认。可晋升是大事,总不能拿几张纸就顶替职称吧?”</br>

“不是顶替。”刘好仃把陈师傅那份温控图打印件推过去,“是补充。他没考过证,可全厂一半的炉前工都照他的图调参数。这算不算能力?”</br>

科长翻了两页,眉头没松:“可制度上没这一条。”</br>

“那就加一条。”刘好仃打开电脑,调出《技术贡献认定细则》草案,“注明:经生产、技术两科联合评审通过的技术文档,纳入晋升评估依据。不替职称,但作参考。”</br>

办公室安静了一会儿。科长盯着屏幕,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三下:“你们……真打算这么干?”</br>

“不是想不想。”刘好仃合上电脑,“是早就该干了。”</br>

当天下午,晋升标准贴上了车间公告栏。标题很简单:“绩效+服务+技能”三维评估体系试行办法。下面列了三项打分项,每项都有例子。陈师傅的名字出现在首批候选人名单第一位,理由写得清楚:20年工龄,带徒8人,近三年无缺勤,提交有效技术文档4份。</br>

小林站在名单前看了很久。他是年轻班组长,绩效连续两年A,可服务分差2分,没进名单。</br>

旁边有人小声说:“老员工占着位置,我们拼死拼活也没用。”</br>

这话传到了刘好仃耳朵里。他没急着解释,而是让小周把所有候选人的三项得分明细做成表格,贴在名单旁边。</br>

“小林绩效第一。”他在车间例会上说,“服务分差2分,是因为工龄不够。但制度可以调——从下一轮开始,连续两年绩效A的,服务分按50%折算。”</br>

有人问:“那培训分呢?我上了六次课,能不能抵?”</br>
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