盐州这边不过是场小事,大宋西北战事才是如火如荼。</br>
高永年率大军西征,战事有点出乎意料,局面有点焦灼。这种焦灼在于整个战场态势,而不是某场战役。</br>
青唐各族并未形成强有力的抵抗,真正的麻烦在于零碎的抵抗也没停。青唐各族已经发现大宋在此形成统治势不可挡,大战上无法和对方硬抗,那就借助地势四处游走,侵扰大宋后勤。</br>
高永年越往西这种情况越发明显。高永年找不到青唐各族主力部队,但骚扰却没有停,战线越拉越长。高永年不得不派出更多的部队负责后方补给。</br>
实际,对于青唐各族来说,战事变成一场没有组织的游击战,在大宋没有建立有效的统治前,这类侵扰就不会停止。高永年前方战事并不激烈,主要是无法有效的将各部族击败,现在没有部族有意和他硬拼,他们想拖下去。</br>
高永年终于察觉地域拉得太广了,这时候更该在陇右都护府就近范围稳定统治,然后慢慢往西扩,即等有治政,稳定了一块再图更远的地方。</br>
……</br>
童贯看到高永年对前方战事的汇报不以为然,他对于这一战势在必得,和高永年有个根本区别,他需要功绩,战无不胜的功绩。高永年的方案需要时间,治政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长时间的治理才可能见效。(这和盐定路是一样的,杨家拿下盐州,要有恰当的治理人心才能思定,才能稳住一处,让盐州成为自己的后方。)</br>
童贯倒也没有不做处理,他从后方增加保障后勤的部队,要求高永年寻找机会打击一些不服教化的大族,想办法找到他们的主力。他觉得自己可以耗上一段时间作战,而不是耗上一个没有尽头的治理。童贯这个选择的出发点在于自身,他更相信对军事的把控,而不是治政,那是一个他相对不擅长的领域。</br>
……</br>
西夏。</br>
察哥集中了四万西夏主力,对于干预这场战事他开始多有犹豫,大宋对这一战准备充分,他不觉得自己能讨到好。战事的发展同样出乎他的意料,西羌也好,吐蕃剩余势力也罢,回纥部也是如此,他们都没有和大宋硬碰,战事却拖延了下来。</br>
察哥清楚这是一种被动的必然,这个时候那里的残存势力是不敢和宋军硬杠的,但恰恰是这样,宋军也来不及调整,只能四处搜寻各部的抵抗力量。他发现他有了机会。宋军这么打下去会越来越散,面会越铺越开,这个时候他是能攻其一部的。</br>
察哥现在要解决的是突然性,他不能让宋人先行察觉,那样他们一收缩就会是西夏和大宋的决战,这不符合当前的局势,宋人输得起,他输不起。他需要的是攻其不备,灭齐一路。</b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