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昌三年三月,一封来自日本的奏书,像块石头砸进了刚平静没多久的大明官场。</br>
这封奏书,是镇南王萧如薰亲笔所书。封面用朱砂写着“辽东新政密陈”,里面夹着三张舆图,分别画着辽东的耕地、水系和城镇,最末页,用浓墨写着三个从未见过的字:经济特区。</br>
奏书先到了司礼监,掌印太监李进忠捧着它,手指在“经济特区”四个字上摩挲了半晌。他见惯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奏疏,却从没见过敢说要“二十年免征赋税”的。</br>
“镇南王……这……”</br>
李进忠喃喃自语,还是不敢耽搁,捧着奏疏快步往乾清宫去。</br>
乾清宫里,泰昌帝朱常洛正对着一堆折子头疼,每天都是地方上要求增派徭役的折子。</br>
大明现在不缺钱,就是到处缺人!朝廷修路,地方官也跟着修……</br>
“陛下,镇南王的折子!”</br>
李进忠轻声禀报。</br>
朱常洛抬起头,有些疑惑。</br>
“萧如薰?”朱常洛接过奏书,“他不是在日本吗?怎么又有急报?”</br>
展开奏疏,朱常洛的眉头一点点皱起来,又一点点舒展开。看到“二十年免税”时,他猛地坐直了身子;看到“江南价统购”时,手指在案上敲了敲;看到“皇家银行免息贷款”时,忽然笑出了声。</br>
“有意思。”朱常洛把奏疏往案上一拍,“传旨,明日早朝,议辽东新政。”</br>
第二天早朝,乾清宫的丹陛上站满了文武百官。朱常洛没说别的,先让司礼监太监把萧如薰的奏疏念了一遍。</br>
“……臣请设辽东为经济特区:凡在辽东垦荒者,二十年免征田赋;所产粮食,由官府按江南时价统一收购;皇家银行设辽东分号,放贷予民,十年免息……”</br>
太监的尖细嗓音刚落,殿内顿时炸开了锅。</br>
户部尚书李汝华第一个出列,花白的胡子气得发抖:“陛下!此乃胡闹!二十年免税,辽东每年本可收税十五万两,二十年就是三百万两!皇家银行放贷,若百姓赖账,岂不是要国库填坑?”</br>
“咱大明是不缺钱,若再免了辽东的税,还要贴钱收粮,臣这个户部尚书,不如辞官回家!”</br>
礼部尚书刘一燝也出列附和:“陛下,祖宗之法不可变。自洪武爷定天下,赋税制度沿用二百余年,从未有过二十年免征之例。镇南王此举,是要动摇国本啊!”</b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