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常洛没说话,看向站在班首的内阁首辅叶向高:“叶阁老怎么看?”</br>
叶向高往前挪了一步,躬身道:“陛下,镇南王的心意是好的,想让辽东富起来。但二十年免税确实太久,臣以为,可减为十年。官价统购,可按辽东本地价加两成,不必按江南价。至于贷款,可收半息,以免亏空。”</br>
他是老成持重的人,既不想驳了皇帝的面子,又要顾及朝臣的意见,想找个折中方案。</br>
“叶阁老这是和稀泥!”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,是新入阁的孙承宗。他刚从辽东赞画任上回来,对那边的情况熟得很。</br>
“陛下,臣在辽东待过三年,知道那边的底细。”孙承宗朗声道,“辽东有良田千万亩,比江南的水田还肥,就是没人种。为啥?税重,运不出去,种了白种!”</br>
他指着殿外:“以前辽东有兵祸,天气又冷,百姓不愿去。可如今呢?除了修路的倭人,连个土匪都没有!可百姓还是不愿去啊!为啥?天冷啊!镇南王这法子,是要让百姓看到希望——种了粮能卖上价,还不用交税,自然有人去。”</br>
李汝华立刻反驳:“按江南价收粮,每石要多花三钱,每年若收五十万石,就是十五万两,这钱从哪来?”</br>
“从边镇军费里省!”孙承宗早有准备,“江南的粮食运到北边,每石运费要四钱,辽东的粮运到北边,,每石只要一钱五。以五十万石计,年省十二万五千两,足够补那差价还有余!”</br>
“另外,不要忘了!高丽可是缺粮的!咱加个两成不过份吧!”</br>
他又转向朱常洛:“陛下,臣算过一笔账:辽东若能年产百万石粮,不仅能自给,还能供应北部,西部战区,每年能省漕运海运银子三十万两。这笔账,划算!”</br>
朱常洛点点头,又看向兵部尚书王在晋:“王大人觉得,辽东的兵够用吗?若是人多了,会不会生乱?”</br>
王在晋出列道:“陛下放心,在辽东有三万常备精兵,还五万建设兵团的部队,镇得住。再说,百姓有地种、有饭吃,谁会闹事?”</br>
这时,吏部尚书周嘉谟慢悠悠地开口了:“陛下,臣担心的不是粮食,是人。辽东苦寒,谁愿意去?就算去了,能留住吗?”</br>
“能!”孙承宗肯定地说,“臣在辽东时,建设兵团还在盖州卫修了水利,引太子河水灌溉,能浇良田五十万亩。只要政策到位,别说普通百姓,就是江南的农户,也会愿意去。”</br>
早朝没议出结果,朱常洛把几位阁臣和部院大臣请到了御书房。</br>
刚坐下,李汝华就捧着账本站起来:“陛下,臣再算笔账。皇家银行要在辽东放贷,按镇南王的意思,头三年至少要放出去五百万两。皇家银行是有钱,可都在江南……</br>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/br>
喜欢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请大家收藏:()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