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好仃把文件袋往桌上一放,三样东西并排摊开:一张边缘卷起的排班表,一个磨毛了边角的蓝皮本子,还有一张从打印机刚取下来的A4纸,上面是圣保罗厂区技工的邮件内容。小周进来时正看见他用尺子把三样东西对齐,像是在拼一幅看不见的地图。</br>
“开始了?”小周把平板放在桌角,顺手拉开椅子。</br>
“刚要开始。”刘好仃没抬头,手指点了点排班表,“这是经验,这是情感,这是愿望。现在咱们得搞清楚,哪一种能变成方法。”</br>
老张抱着一叠打印好的问卷复印件进来,往桌上一撂:“两百三十七份,格式五花八门。有人写‘就想听领导说声辛苦了’,有人写‘希望名字出现在厂报第三版’——这也能当数据?”</br>
“能。”王姐坐下,翻开蓝皮本,“人说话从来不是标准答案,可话里的意思,八九不离十。”</br>
刘好仃抽出一支红笔,在白板上画了个方格。横着写四栏:物质、荣誉、发展、情感;竖着标三行:工龄、岗位、地区。“咱们不比谁说得动听,就比谁说得准。每条反馈,往格子里塞。”</br>
小周眨眨眼:“这叫……激励地图?”</br>
“叫适配矩阵。”刘好仃把陈师傅的排班表贴在“发展”和“老员工”交叉的那一格,“他写口诀,不是为了钱,是想让后来人少走弯路。这属于‘知识传承’,归发展类。”</br>
王姐翻着蓝皮本,指着一条记录:“我这儿有个质检员,连续三年主动替同事顶班,从没提过补偿。问他为啥,说‘人家孩子小,我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’。”</br>
老张翻问卷:“他在‘希望被记住’那栏写的是——‘组长在班前会提一句就行’。”</br>
“那就归‘荣誉’。”刘好仃在对应格子里打了个勾,“成本低,影响小,但对他很重要。”</br>
王姐忽然停住笔,在“情感”那一栏写下“生日卡”,又在旁边补了一行小字:“可复制性高,成本低,文化穿透力?”</br>
她抬头:“咱们厂两百多人,年年手写,其实花不了几个钱。可要是别的厂区也这么干,语言不同,习俗不同,还管用吗?”</br>
没人说话。窗外阳光斜照进来,把白板上的格子照得发亮。</br>
小周调出平板里的统计图:“我刚汇总完。三十五岁以下的,八成以上把‘技能认证’排在前三。还有人写‘项目结项时能不能挂我的名字’。”</br>
刘好仃点头:“年轻人不光想干活,还想留下点什么。”</br>
老张翻着问卷,忽然念出一句:“‘不想干一辈子操作工,但也不知道往哪儿走。’”他抬头,“这算发展需求?”</br>
“算。”刘好仃在“发展”那一栏画了条长线,“可咱们现在的问题是,桥搭了一半。有想法的人,不知道往哪走;有经验的人,又没人来接。”</br>